數學
數學

學習目標
- 通過提問技巧,培養數理思維和表達數學的能力。
- 透過遊戲學習,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對數學的欣賞。
- 運用不同的電子平台,激發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成效。
- 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自主互動建構知識,發展共通能力。
- 利用實物和網上虛擬操作,培養直觀性思維和抽象性思維。
- 透過跨學科體驗活動,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能力,促進多元智能的發展。
- 透過閱讀數學文章或刊物,增進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
- 透過課外數學精英培訓,擴闊數學視野,享受解難帶來的樂趣。
- 透過參與校外比賽,挑戰自我,提升學習成功感和增加校譽。
課程特色
1. 教學中滲透英文
各級有1或2個班在教學中使用英文輔助教學,讓同學在課程中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字彙及利用英語表達,在升讀英文中學時,可更容易適應英文中學的數學課程。
2. 奧數課程
課程1:三、四年級部分班別每兩個循環週上一堂校本奧數課,學生通過學習延伸知識,多掌握一些非常規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課程2:從二至六年級挑選能力較強的學生,於課後進行精英特訓,有系统地學習奧林匹克數學,訓練中運用創意和舉一反三,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正逆推理能力,進一步擴濶數學知識領域。學生有較多機會代表學校參加全港性、全球性各大小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此外,每年舉辦一次兩天一夜的戶外奧數訓練營,在郊野中進行速算大師競技、數學解難,體驗趣味數學遊戲、數學迷蹤、棋藝比拼以及營地的康樂活動等,讓學生感受教科書以外數學的奇妙。
|
|
學習十大天干、十二地支、六十花甲 |
尋找營地八個方向的設施 |
對戰魔方 |
營地數學迷蹤 |
學習密鋪知識 |
棋藝比拼 |
校本速算冊
除多個心算練習、速算練習,每級還設立了十二種基礎課程以外的四則運算巧算內容,六個年級合共七十二式,結合一些有趣的數學口訣,重點訓練學生的巧算技巧,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3. 小組合作學習
各級根據教材特點設計不同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多以2-4人一組,運用實物學具或電子學具輔助進行課堂探究,活動中同學互相交流,自主建構知識,培養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提升了課堂學習的效能。
乘加混合的運算順序 |
圓周率的推算 |
認識1毫升 |
分數的意義 |
反角的拼砌 |
容量的估測 |
4. 棋藝課程
於恆常數學課中加進6節棋藝課(一學年),聘請香港棋藝學院的導師教學,學習圍棋和中國象棋,豐富學生的棋藝知識和業餘愛好。其次,於午息時間開放棋藝活動,學生於午飯後自由參加,學以致用,同學之間互相切磋棋藝,增進友誼,並養成於勝負中欣賞他人的美德。
|
|
5. 閱讀計劃
一、二年級:於課堂用數學繪本圖書,以導讀形式引入數學概念。
三至六年級:於長假期閱讀與教材緊密聯繫的文章,加深對數學概念理解的同時獲得課外知識。
6. 跨學科活動
各級設立不同主題,融合不同範疇的學習內容,如數學加視藝科或常識科、科學科等等,通過研習和體驗,培養了學生的多元智能和探究精神,提升了學生的共通能力,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製作紙蜻蜓並進行飛行測試 |
第一次購物 |
數學遊蹤 |
速率與時間的關係 |
7. 課餘遊戲活動
於大息、小息或午息,同學可自由參加由科組提供的遊戲活動,如:數字大戰、數字四重奏、四連環棋、魔力橋牌、魔方等等,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空間思維能力以及敏捷性思維能力。
數學四重奏 |
數字大戰 |
魔方 |
四連環棋 |
趣味積木 |
魔力橋牌 |
9. 學生成就
本校在培養學生的基礎數學能力的同時兼重視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不但在全港性系統評估中成績遠超全港平均水平,更在奧數競賽中成績彪炳。
奧數精英班多年來在全港、全亞洲及全球性的多項數學比賽中勇奪佳績,平均每年獲得四百個以上獎項,過去一年,在「八十九屆全港學術比賽兒童珠心算速算王大賽」獲個人賽冠軍;在「2024港數盃大賽」獲個人賽冠軍;在「粵港澳資優數獨錦標賽」奪得全港第一名;在「粵港澳資優邏輯拼圖比賽」奪得「卓越學校團體大獎」、個人星中之星獎;「在2024-2025香港學科比賽」獲個人亞軍;在「2024國際學生數學挑戰賽總決賽」獲團體季軍;在「2024亞洲奧林匹克數學精英盃大賽(香港賽區)」獲個人冠軍;在「2025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精英盃大賽(香港賽區)」奪得冠軍3名,金獎多名;在「粵港澳大灣區資優『合24』比賽」獲團體冠軍、個人星中之星獎;其他如「2024粵港澳大灣區數學精英盃大賽」、TIMO泰國國際數學競賽2024-2025(香港賽區)等大型數學比賽中獲得多項金獎殊榮,表現令人欣喜。
|
|
|
|
|
科任老師
第四排:陳浩文主任、陶國耀副校長、嚴兆滔主任、陳庭峯主任、程嵐主任、談皓言老師、李國喬主任
第三排:林芷薇老師、楊麗歡老師、鄺映山老師、邱芷柔老師、江麗明老師
第二排:鄭嘉鈴老師、李伊芙老師、謝汶穎老師、譚珮琳老師、張凱嵐老師
第一排:符文敏老師、鄧曉晶老師、梁寶珠老師、陳振昌老師、鄭旻亮老師